[一種靜坐方式]
常常有人會問我是不是有在靜坐?會想這麼問,大抵上是想試著靜坐卻不容易靜下來、坐下來的人,因而有此一問。平時有在靜坐的人,通常會直接切入靜坐的現象或疑難。
談到靜坐的方式,光是姿勢就有好幾種,所觀修的法門,各宗派有相近的也有差異甚大的。然而,本篇僅僅只是繁多靜坐法門中的一個小類別,無關乎出處,顯然可以在其他方法中發現本篇描述的影子。
本篇提及的靜坐有以下幾個目的。
第一個是靜,第二個是回到當下,第三個是關注身體。
既然是要靜,勢必得以進入較為消極的態度,但凡過於積極的、帶有目的性的想要靜下來,可謂是緣木求魚,因為有追求,就會患得患失。
常用的譬喻是,靜坐,像是一杯充滿雜質的水,正在沉澱。因此,在靜下來的起初都常會有念頭像跑馬燈一樣輪番播出的現象,無法專注而死在第一步。
這時候,只有兩個辦法,第一個是立刻放棄靜坐,先去解決掛心的事,先去解決緊急的事,再回來靜坐;第二個是放棄回應任何念頭,萬緣放下,等待沉澱的過程。
要等多久?看你的混濁程度和雜質多寡而定。
記住,一開始都是最難的。
回到當下,也就是臨在。至於,怎麼臨在呢?從這邊開始衍生五花八門的方法,可惜的是,學了太多種方法就往往容易迷失。
臨在,就看你身邊有什麼東西,就跟該物待在一塊就行了,只要是「凝視一物」或「凝視一點」的方法,基本上都可以歸在本篇的靜坐方法。例如:手邊有一顆蠟蠋,就可以凝視著火苗靜坐,或者就只是把意念放在腳著地、背靠椅等等。
所以,下回當有人教授什麼觀河流、望山嵐的靜坐方法,當你掌握了臨在的原則之後,就會知道別急急忙忙的跑去河邊或山上,手邊的水杯、茶壺就可以幫助你達到近似的靜坐功效。
回到當下有什麼好處?當回到當下,就離開了過去和未來,活在過去,令人憂慮沮喪,活在未來,令人焦慮不安,而在當下,只有平靜和泰然,甚至充滿喜悅。
第三個是關注身體,是一種向內觀視,主要練習的是從本體覺擴展到全感知方式,因而特別常提到「呼吸」,這部份的細節較多暫先略述,我個人是比較不建議以數息的方式進行,因為計數比較容易又再回到意識層面,反而有一些干擾。
就算思緒咻咻的流過去,也依然可以心念聚集一處,把注意力放在吸氣時的擴展、吐氣時的釋放,以最省力的方式待在靜的身心質地,自然就是現在可以做到最放鬆的程度。
沒有提到姿勢,因為那是後話,重點是靜、當下和呼吸。
如果不小心睡著,那也沒關係,很可能只是因為太累了,很有可能確實就是需要睡覺,在靜的過程中,開始感覺到累了,開始感覺到身體的訊息而已。